同是腹泻 推拿方法可能相反
邵瑛表示,现在不少家长都青睐小儿推拿,但由于大部分人仅仅了解到的都是“碎片化”知识,因此也存在不少误区,“比如只知道某个穴位对某种病效果好,却不知疾病有不同的分型,按对了穴位才会有效果,否则会有副作用。”
邵瑛说,最典型的是七节骨(第4节腰椎棘突下到尾骨端),一般来说往上推是止泻,往下推治便秘,这一点相信有的家长会知道,但有种腹泻却恰恰相反:“腹泻中的伤食泻,就是小朋友吃得太杂太多、没消化好引起的,这种情况下大便往往有许多食物残渣,量多、味臭。如果往上推七节骨,食积出不来反而不好,更可能引起发热。”所以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应该往下推,促进食积排出。如果伤食引起了肠道功能紊乱,排出食积后还会有腹泻,但此时的大便已呈蛋花状,就可以往上推七节骨治疗腹泻。
另一大误区是,认识到小儿推拿可以预防保健,一些老人家在家里看孩子时也顺便给孩子做推拿,一按就是一小时,实际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,“一般只要按15分钟,最长不超过20分钟,约100到300次,后面再按的都无效了,而且可能导致下次推拿不敏感。捏脊也不要一捏捏半小时,每天8至10行(从下到上一次为一行),1岁以下5行就够了。”